四年前,当我初次踏入刑事审判领域,刑法于我而言,不过是教科书里文字堆砌的条文与制度。四年的磨砺让我逐渐明白:刑事审判的天平上,一端是冰冷的法律条文,另一端是鲜活的生命与破碎的人生。作为法官助理,我们肩负的使命,便是在这两端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,于冰冷的法条与人性的温度间探寻平衡。
严谨细致,做事实认定的"显微镜"
“证据是刑事审判的基石,容不得半点模糊。”
刑事审判关乎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,不能有丝毫差错。定罪量刑的精准,必须以扎实的证据体系为根基。
犹记得一起凌晨发生的交通肇事案,被告人坚称其不构成逃逸。因现场监控画面模糊,被告人的关键行动轨迹难以确认。面对证据困局,我们调取案发路段十余个角度监控,逐帧比对时间节点,结合被告人与父亲的通话录音,重返现场复刻案发过程。最终,将碎片化证据串联成完整链条,证实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,客观上明知发生事故撞伤他人仍逃离现场,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。
唯有严守证据关,才能让司法裁决经得起时间与事实的双重检验。作为法官助理,我们既要“钻进去”研读卷宗里的每一个细节,又要“跳出来”审视全案证据的客观性、关联性与合法性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法庭上构筑起不可动摇的事实基础。
以法为舟,做司法温度的"摆渡人"
“刑罚的目的不是惩罚,而是救赎。”
正如电影《第二十条》中所说,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是别人的人生”。这份沉甸甸的责任,始终铭刻在每一位刑事执法者的心头。
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,刚满18岁的小赵引起我们关注。他自幼性格孤僻,长期遭受霸凌,负面情绪积压,又缺乏家庭正确引导,最终多次纵火泄愤。
判决后,承办法官刘鹃始终放不下牵挂,主动与小赵及其家长沟通,并邀请心理督导师介入。通过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,小赵逐渐释放压力,重塑价值观,心灵创伤也得到疗愈,司法温度在此尽显。
“法律,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,它更是一种温暖的关怀和引导。”我也逐渐感悟到,刑法承载着修复社会关系、唤醒人性良知的功能。作为法官助理,我们要善于在法律刚性与人性温度之间寻找平衡点,用司法的温暖照亮被告人回归正途的道路。
向法而行,做公平正义的"守卫者"
“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。”
在刑事审判的四年光景,我慢慢学着在侦查卷宗里“抽丝剥茧”,学着用刑事法官思维分析问题,学着耐心倾听被告人和被害人双方的声音……
曾在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中,辩护人对某份关键证据的取证程序合法性提出质疑。为确保程序正义,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核查执法记录仪视频,仔细核对每一份笔录。经过严谨细致的核查,最终确认取证程序合法合规,依法驳回了辩护人的异议。这些看似繁琐、“刻板”的规定,实则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屏障。
刑事审判容不得任何程序瑕疵,作为法官助理,我们必须以 “锱铢必较”的态度,严格核查每一个程序环节——从拘留通知书的送达时间到搜查笔录的见证人签字,从鉴定意见的资质审查到讯问笔录制作的合法性等等。唯有守住程序正义的底线,才能让实体正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
四年时光,五百余件案件……蜕变之路虽布满荆棘,却也满载成长的硕果。这段刑庭生涯教会我:法律条文虽冰冷,但司法者可以赋予其温度;犯罪事实虽沉重,但正义的实现可以刚柔并济。
未来,我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起案件,守护人间的至真至善。因为我深知,法庭上那庄严的国徽,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,这是我坚守的初心,更是毕生践行的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