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某刚才已经付了尾款了,麻烦你们了”。近日,高淳法院立案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僵持近两年的买卖合同纠纷,让原本对簿公堂的两人握手言和。
朋友间的“约定”
赵某经营门窗店,王某从事木匠工作,两人本是多年好友。2024年,王某为装修房屋,向赵某订购了一批价值30000元的门窗。出于信任,赵某未要求王某支付定金。在此期间,赵某店铺门头需更换,便联系王某组织工人施工。
王某:“老赵,预订的门窗,我收到了。”
赵某:“好的,正好我店铺门头要换,你带工人来做,工钱一起结。”
王某:“立马安排。”
然而,门窗安装完毕、门头也更换完成,赵某联系王某进行结算时,事情却变了味。
“拿到了钱先付给你”“下个星期给”“在忙”……王某从最初的推托,渐渐变成避而不见。多次沟通无果后,赵某将王某诉至法院。
法庭上的各执一词
法庭上,赵某出示聊天记录,指责王某故意拖延付款,毫无履约诚意。王某则拿着工人记工单和门窗照片,反驳称自己为赵某垫付工人工资,而赵某提供的门窗存在质量问题。
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从付款争执升级成互相指责“没良心”。
承办法官唐奥平察觉到,两人并非真正决裂,而是被账目不清和质量问题两个心结“困住”,当务之急是先把事实捋清楚。
于是,唐奥平先进行账目核对,通过电话联系工人核实,确认王某已垫付相应劳务报酬,再引导双方积极解决门窗质量问题。
“定心丸”解心结
经过多轮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:扣除王某已垫付的劳务报酬,由其先支付95%的款项,待赵某上门查验并完成门窗维修后,王某于3日内付清尾款。
“要是维修完了又有争议怎么办?”赵某还是有些顾虑。唐奥平当即表示,“如果双方不放心,维修验收的时候可以通知法院到场见证,确保过程公正透明。”

约定之日,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见证下,验收顺利完成,双方都像吃下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王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之前是我太较真,不该拖这么久。”赵某也诚恳回应:“我也有责任,门窗问题没及时处理。”
从法庭上的剑拔弩张,到验收现场的真诚和解,这起纠纷通过“快速审理+精准修复”的方式,不仅一揽子化解了关联矛盾,更让一段破碎的友谊得以重新粘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