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李,这一期的租金已打到法院账户,这个案件结案了!”
“多亏了有你们,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!”
电话那头甲公司负责人李某如释重负。高淳法院秉承善意文明执行理念,积极协助被执行人出租闲置库房,增强其偿债能力,成功执结一起历时五年的案件。
柳暗花明,找到48间库房
这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,赵某等13名房主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要求甲公司支付房屋税费共计110万元。执行立案后,承办人依法对甲公司进行查控,发现甲公司名下无可供执行的银行存款、车辆、不动产等,公司也已停止经营,难道就这样进入终本程序?
承办人知道,该案申请人人数较多,一旦处理不当,极易激化矛盾,必须深入调查将甲公司情况摸清,有了目标要做的事情自然多了起来——与甲公司负责人李某进行沟通、查询公司注册地、走访社区了解情况……
多开几处方,多抓几服药,总能将事情解决好。在一次调查中得知,甲公司有无证自建库房48间,目前该库房部分出租中。
转变思路,拍卖还是出租?
“本来以为找到了资产,三下五除二就能执行完毕了,可要真就这么把库房都拍卖了,就有点机械办案了。”48间库房是有了,可怎么把它们变现,成了摆在承办人面前的另一大难题。
经查证,上述无证自建库房亦非小产权房,如走司法拍卖程序,成交价格可能较低,是否会让申请人和被执行人的实际利益受损?即使成功拍卖,后续是否会产生库房所有权归属问题?可若放任被执行人自行处置,是否会面临被执行人怠于售卖等消极配合执行的风险?
承办人转变执行思路,算了一道数学题,“如将上述48间库房全部出租,收取租金收益的话,历时几年可将该案执行完毕。”第一时间联系李某,了解该48间库房已出租的租赁情况,并就租金、租金支付方式、租赁期限、承租人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案。
双管齐下,执行干警当起了“中介”
之后的几天,承办人挨户走访承租人,向近二十家租户送达法院冻结、提取租金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,并在村委的协助配合下释法明理,告知承租人将租金按时转入法院账户。
面对尚未出租的库房,承办人当起了“中介”,通过村委向当地村民进行宣传。最终将另20余间空置库房出租完毕,租金均按时上交至法院执行账户。五年间,该案陆续发放执行款110余万元,13件“老案”顺利执结。